docs(README): 优化文档介绍
This commit is contained in:
@@ -120,6 +120,11 @@ weRequest.request({
|
|||||||
|
|
||||||
只要遵循上图的流程,我们就无需在业务逻辑中关注登录态的问题了,相当于把登录态的管理问题**耦合**到了发起网络请求当中,本组件则完成了上述流程的封装,让开发者不用再关心以上逻辑,把精力放回在业务的开发上。
|
只要遵循上图的流程,我们就无需在业务逻辑中关注登录态的问题了,相当于把登录态的管理问题**耦合**到了发起网络请求当中,本组件则完成了上述流程的封装,让开发者不用再关心以上逻辑,把精力放回在业务的开发上。
|
||||||
|
|
||||||
|
## 2.0 版本与 1.0 版本的区别
|
||||||
|
从上面介绍中可知,在本地无登录态的场景下,若要调用业务请求,首先需要执行一次登录流程,在拿到登录态后,才能真正地发起业务请求,整个过程涉及到多个网络来回。
|
||||||
|
而2.0版本针对这里进行了一个优化,在后端接口满足的前提下,2.0的版本在发起业务请求时,根据当下情况可能会附带登录态,也可能会附带wx.login()返回的code,后端根据场景可能会先执行登录流程,然后完成业务逻辑后,将登录态和业务数据一同返回,以节省一次网络的来回。也就是说,对于2.0版本而已,不需要专门的登录接口了,所有的业务请求接口都需要兼容登录逻辑。
|
||||||
|
如需使用2.0版本,请移步[这里](https://github.com/IvinWu/weRequest/tree/2.x.x)
|
||||||
|
|
||||||
## 演示DEMO
|
## 演示DEMO
|
||||||
|
|
||||||
### 自动带上登录态参数
|
### 自动带上登录态参数
|
||||||
|
|||||||
Reference in New Issue
Block a user